>政务公开 | >公安要闻 |
义乌公安:师徒传承催生警务创新“双引擎”
在“世界超市”义乌,公安工作面临着市场主体庞大、涉外经贸活跃、科技发展迅猛带来的独特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义乌市公安局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以“师徒结对、青蓝相继”的方式,在传承中激发创新活力,成功培育出护航“市场安全”与驱动“智慧警务”的两大创新引擎——跨境合同诈骗“追货机制”和“义警智核”AI大模型平台。这两项成果,分别凝结着经侦和技术领域两对师徒的智慧与汗水,生动诠释了传承与创新在新时代公安工作中的融合力量。
经侦师徒:锻造“追货机制”守护市场安全生命线
2023年,青年民警郑嘉豪加入义乌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师从经验丰富的民警楼翔。面对义乌超120万家市场主体和庞大的外贸体量,保障出口安全、挽回企业损失成为经侦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企业贸易过程中频发的合同诈骗风险,在楼翔的带领下,师徒二人深度参与大队组织的“追货小组”,系统梳理跨境合同诈骗的15类复杂情形,共同推动建立了标准化的“追货机制”。
楼翔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将案件研判逻辑、规范操作流程倾囊相授。郑嘉豪在实战中迅速成长,参与制定了27项操作规范,逐步具备了独立研判能力。“既要懂规则,也要有应变”,楼翔的这句嘱托成为郑嘉豪的行动指南。
今年8月,多名经营户报案称遭遇同一公司合同诈骗,货物被提后对方失联。楼翔、郑嘉豪立即启动“追货机制”:协同商城集团统计损失,联动货代公司查明提单去向并成功拦截涉案货柜,同时邀请国际货代行业协会制定退货方案。行动中,楼翔放手让郑嘉豪主导关键环节沟通,最终促成另一外商接手货柜,最大限度降低了商户损失。楼翔在实战中传授的“协同作战”理念,让郑嘉豪深刻体会到“办案不是单打独斗”的真谛。
自“追货机制”运行以来,已成功追回26个涉案货柜,挽回经济损失1900余万元,有效保障了400余家经营户的合法权益,显著优化了本地商贸环境。楼翔与郑嘉豪这对师徒,在守护“世界超市”市场安全的接力赛中,用实战成果证明了“青蓝共治”是市场主体可信赖的安全后盾。
技术师徒:攻坚“义警智核”赋能智慧警务新范式
从互联网程序员到人民警察,95后青年民警王校彬的转型,离不开他的师父——义乌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科安防工程高级主管胡华玉的引领。胡华玉同样拥有从互联网行业投身警队的经历,相似的背景让师徒二人更具共鸣。今年以来,他们并肩作战,共同推动“义警智核”AI大模型平台的研发与落地。
攻坚过程中,师徒二人直面挑战。胡华玉敏锐指出大模型存在的“知识丰富但脱离实战”的痛点。他们大胆创新,将基层民警的实际工作逻辑和需求“喂”给AI,致力于让技术真正扎根实战、服务实战。“要站在一线民警的角度想问题,技术必须服务实战”,胡华玉的这句话成为王校彬研发工作的核心准则。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王校彬不仅突破了技术瓶颈,更深化了对科技强警本质的理解。
这个能提供精准法律建议、智能分析警情的“义警智核”AI大模型平台,今年11月将正式上线,预计将为警情分析、情报研判、法律咨询等五大核心警务场景提供智能化支撑,赋能基层实战效率提升30%。胡华玉表示:“带徒弟,不仅是技术传承,更是一起探索如何用技术创新让警务工作更智能、更高效。”
构建人才新格局为智慧公安注入源头活水
义乌市公安局深刻认识到,推动智慧警务建设,人才是关键。在“师徒结对”模式之外,该局由大数据实战中心牵头,组建了百余人规模的“AI+警务”攻坚专班,系统化培养“懂技术、精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构建“全员学习、骨干专攻”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义乌公安正为“平安义乌”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
这两对师徒的故事,是义乌公安队伍薪火相传、锐意创新的缩影。他们用并肩作战的实践,书写了新时代警务工作中关于责任、传承与突破的生动篇章,为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坚实的公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