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警营风采 >文学作品

何处觅清凉

来源:宣传处(新闻办) 发布日期: 2025-08-21 08:26      浏览次数:

徐步文东阳市公安局)

    立秋已过,处暑未到,早晚的天气总该凉爽点了吧!

休息日,我也习惯性地早起,拉开窗帘,室外阳光灿烂。穿过树荫婆娑的街路,步行10多分钟,到一家连续吃了五六年的小吃店,吃了一小碗馄饨和两个萝卜丝麦角,又是浑身湿透。起身离开前,我特意往厨房间看了看:这对夫妻是如何熬过这个酷暑的!

热!真热啊!这该是这个夏季东阳人,乃至浙江人的口头禅吧!江南水乡居然连续出现40℃高温天!俗话说:好汉不挣六月钿。可为了生活,我等凡夫俗子哪能不挣六月钱呢?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而已。

午后1时许,我照例穿过半城去爬山,沿途看到街边树荫下有打短工的农民工兄弟结伴纳凉休息,有打牌的、有躺地小憩的,也有扎堆聊天的。

黉门广场少了人气,但周边的树底下还是有人坐着。附近的美食店,时尚少男少女仍是接踵而至。由此看来,像我这样在这一天中最热时光出门的人,还是挺多的。

盛夏酷暑,何处觅清凉?如今条件好,空调电扇冰西瓜成了标配。可是,这样真的是清凉吗?

东阳地区有一句俗话:六月不晒背,冬天要后悔。东阳是“七山二水一分田”,耕读传家,“耕”在“读”的前面,农耕是排在第一位的。以往这时节是“双抢”季,收割早稻、插双季稻秧苗、栽种玉米,哪怕中午休息时间,要不是实在太累或者中暑了,哪家人会闲着?如今东阳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就是一代代勤劳的人们打拼出来的。

我们这代人读书时虽放暑假,可没有夏令营,有的是干不完的农活。印象里,整个暑假我都是赤膊的,全身晒得就跟非洲人似的,雨水都湿不了身。

当然,小男孩午间也不会安生,偷偷跑到荷塘,躲在荷叶底下,吃着莲子,挖鞭状莲藕,直到嘴唇被水泡的发白才恋恋不舍地上岸。当时我觉得盛夏酷暑荷塘里是最清凉的。

收割早稻时,人们往往凌晨三四点就出门了,一则凉快些,二则抢时间,早点脱粒好趁着大太阳晒干。否则若遇台风天,虽然凉快,但稻谷也要被闷坏,冬天白米饭就要不够吃了。

更闷热的是插双季稻秧苗,太阳暴晒不说,田水也热,人弓着背,边后退边插秧。水面如镜,光线反射,上“烤”下“蒸”,插秧人很容易中暑。有经验的农人每插到田中间时,就会站起身放开喉咙喊两声“吼吼吼”“吼吼吼”。我当时不知其意,只是觉得好玩。如今知道:这一声声吼,按照老中医的说法,是将淤积的浊气释放出来,可减少中暑的概率。有时,有人吼过后,凑巧有微风,而且有朵白云挡住了阳光,一起插秧的人都会忍不住吼两声:“凉快啊!”如今都是机械化种田了,种粮大户还用上了无人机,往日情景已一去不复返。

这个夏天,我比往年跑乡村山区更多,跟一线民(辅)警站路面巡夜市。有天下午,跟路面交警上街,有位女民警趁午休刮了痧,赶回中队,又接着带队上街巡查。她说:“两天前还刮过痧,每天喝半盒正气水是常态。”我想,她和同伴看到月底平安报表时,定会觉得清凉。

何处觅清凉?心静自然凉!不急不躁更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