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营风采 | >文学作品 |
配钥匙
徐福祥(江南公安分局)
在传统语境中,钥匙常象征着方法与智慧。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锁因其强大的功能和便捷的应用而广受欢迎,但我这人怀旧,仍习惯怀揣钥匙,没想过要去换智能锁。
前段时间,家门钥匙接连丢了几把,剩下的就不够用了。我和妻子寻思着再配几把,但我俩每天工作都很忙,配钥匙这事儿也就一拖再拖。
周六晚上,上初中的女儿又喊着踝关节疼。其实,她从去年就吵着说脚痛,可到医院拍了片子,医生看后都说没事,但踝关节疼一直没好,一到周末总疼。我知道,其实平时她的脚也会痛,只是每天忙于学业,又很少见到我们,以至于平时没有机会提起这事儿,给人的感觉便是女儿的脚总在周末疼。
妻子想起10年前我们刚到金华那会儿,这座城市对我们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有一次女儿肘关节骨折了,孩子疼得嗷嗷叫,我们急得团团转,热心的本地人纷纷推荐老中医钱先生。那时,钱老先生已有七八十岁,态度温和、手法轻柔,我们在他的诊室里如沐春风,而且治疗效果非常好。
只是10年过去了,钱老先生现在还给人看病吗?赶紧在手机上查了一下,竟然还坐诊!欣喜之余立刻预约了老先生第二天的号。
周日一早,我们一家四口准时来到金华市中医医院江北院区,恰好医院北侧的白墙下有一家配钥匙的店。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决定分头行事:妻子带着女儿去看脚;我则留在马路边配钥匙,儿子8岁,正是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年纪,自然愿意留下来解密锁匠如何变出一把新钥匙。
配钥匙的师傅是位瘦高的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话不多,接过我递给他的四面齿钥匙抬眼问道“配几把”。
儿子问:“多少钱一把?”师傅把两根食指交叉着比向我们,儿子看明白了这是10元一把的意思,回答说“我们家四口人,配4把。”
师傅把我家钥匙固定在卡槽内,然后找出与之相似的钥匙坯夹在卡槽的另一端,操纵左边的触点沿着钥匙齿端感知齿面曲线,并把这曲线通过飞速转动的砂轮复刻到右侧钥匙坯的齿面上。飞旋的砂轮触到金属面的一刹那,发出刺耳的“滋昂”声,一簇火星急速向前下方溅出,砂轮的边缘捎带出一缕金属细丝斜扭着乱舞……
儿子想靠近看得更通透一些,被师傅腾出一只手示意后退,以免金属屑溅伤眼睛。
看着儿子不甘心地退后两步,我想起了小时候父母带我配钥匙的情形。那是上世纪80年代,钥匙不但都是单面的,而且要到离家很远的大集上才能找到配钥匙的摊子。那时,配钥匙的技艺是祖辈相传的,只见师傅从半箱子生了薄锈的钥匙坯里翻找出适配的,把它和顾客带来的钥匙对齐压紧,然后照着齿形用钢锉一点一点手工锉出齿牙来。锉一把新钥匙一般要半天时间,不急用的人家都是两三天后才来取。
回过神来,眼前的师傅已经配好了第一把钥匙,配一把四面齿钥匙是以前配四把单面齿钥匙的工作量,而今分分钟就完成了。师傅又拿出一把钢锉,手工锉去新钥匙周边存在的金属毛刺,然后开始配制第二把。
儿子还在饶有兴趣地看着师傅操作,我却思忖起这手艺还能传承多久?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锁终将取代传统锁,就像智能手机取代了“诺基亚”那样,若干年后的街头巷尾将再难看到配钥匙的摊铺。一个传统的手工行业不是因为自身不够努力,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就要消失了。但消失在滚滚时代洪流中的又何止配钥匙这一个行业呢?
妻子带着女儿出来了。“女儿的脚好了,钱老先生手法还是那么老道,态度也还是那么温和……只是,老人家毕竟年岁大了,不知道还能坐诊几年。老人家可是治愈过无数患者的,承载着一代金华人的记忆呢!”妻子赞赏的语气里透着一丝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