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警务信息 >要案点击

“从护学到护心”——武义“警+N”护苗联盟:温暖山区留守儿童

来源:宣传处(新闻办) 发布日期: 2025-05-08 09:10      浏览次数:

武义县新宅镇中心小学位于武义县南部山区,是全县海拔最高、寄宿学生最多的山区小学。全校150余名学生中,本地和外地学生各占一半,留守儿童占比高达90%,问题家庭占20%,学生间的问题时常让家长和老师陷入两难。针对这一情况,武义县公安局新宅派出所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桥梁的新护学警务模式。在“岭上村情通共治联盟”的基础上,牵头组织学校、卫生院、镇团委、社工站等部门,成立“岭上同心圆”护苗联盟,通过联建联动“一班一团队”结对模式守护未成年人成长。

“警+N”护学岗 共筑校园安全“守护圈”

“同学们排好队,往灯光亮的地方走!”冬日的暮色中,新宅镇中心小学门口跃动着醒目的荧光绿,身着“岭上义警”反光背心的家长志愿者与民警,正引导150余名学生有序离校。每晚7点,新宅派出所的民警都会准时在护学岗微信群里发出提醒:“明天的护学岗请四(1)班的家长志愿者和岭下汤村村干部及时到岗!”这是派出所启动“警+N”护学岗模式后的常态。

在季节性防护中,这支队伍更展现出了特有的细腻:梅雨时节,他们带着斧锯清理塌方路段,为险要山道加装防护链;寒冬腊月,他们准备红糖姜茶,暖贴与防寒衣物,联合镇团委、社工站及时送达;农忙季节,他们组建“候鸟护送队”,累计为37名留守儿童提供1800公里护送服务。此外,针对山区特殊环境,派出所还联合卫生院开发了“护学爱心包”,内含太阳能手电筒、高频口哨、应急药品和手写关怀卡,依托“护学爱心包”,去年雨季成功帮助2名迷路学生安全回家。家长王大姐抚摸着孩子书包上的反光徽章感慨:“这些荧光绿就像黑夜里的萤火虫,让我们在外打工也安心。”

“心防+法防” 为未成年人撑起“成长盾”

“要不是警察叔叔,我爷爷的养老钱就没了……”五年级学生小廖至今记得那个惊险的傍晚:当时他在校门口用爷爷的手机在网络上扫码领取“免费游戏皮肤”,被诈骗分子诱导提供家长支付密码,所幸被护学岗民警及时发现并劝阻,避免了财产损失。事后,民警联合学校对孩子及家长再次进行了反诈安全教育。新宅派出所深知,守护未成年人不仅需要硬件保障,更要从心理、法律和安全意识上为他们筑起防线。为此,该所坚持线上线下宣传相结合,选派优秀民警兼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结合全警大走访活动,广泛开展防欺凌、防电诈等安全教育课。同步利用警民联系群、护学岗微信群等载体,提升宣传覆盖面。

同时,密切与学校、卫生院、镇团委等部门合作,建立集中帮扶和常态化引导相结合的护“未”机制,深入开展校园内外护“未”、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学生处理情绪问题、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依托“一对一捆绑”机制,每个班级配备护“未”固定人员,可以在困难学生救助、安全知识培训、医养健康和紧急救助等方面给予支持,孩子们不仅增强了安全意识,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无脚本+全覆盖”练就校园安全“应急队”

去年1月,连日的雨雪,新宅岭上气温骤降,崎岖的山路被冰雪覆盖,学生上、下学成了一大难题,也成了检验护苗机制的实战考场。新宅派出所主动发力,组织民警联合镇政府进行护学、送物资等活动。由于道路崎岖、坡陡弯多、冰雪较厚,车辆无法通行,连日来,大家都是徒步行动,每日单程至少徒步1个多小时才能抵达目的地,面对体力不支的低年级学生,大家坚持徒步背送。这条雪路上留下的深深的脚印,也被孩子们称为“最温暖的导航线”。

在派出所的主导下,学校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无脚本演练,创造性地将山区多发的迷路、失温、蛇虫咬伤等纳入演练科目,全面检验学校的应急处置能力。

从晨曦微露到暮色四合,从春花烂漫到冬雪皑皑,这支深山里的守护队伍用365天×N的坚持,编织出了山区儿童成长的平安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