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信息 | >要案点击 |
兰溪永昌派出所:纠纷调解“回头看” 解事结更化心结
邻里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为切实做好辖区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和调处化解,以实际行动解民忧、纾民困、促和谐,近年来,兰溪市公安局永昌派出所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用一套独特的“解题思路”,做到矛盾纠纷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今年以来,永昌派出所共化解矛盾纠纷113起,重复报警率同比下降40%,成功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从“案结事了”向“事心双解”跨越。
回访闭环防反弹,让矛盾化解“不留尾巴”
“以前接到回访电话,生怕有些事说不清楚、记不明白。现在民警直接上门,好多问题当场就能解决,心里踏实多了。”兰溪市永昌街道樟林村村民李大姐对永昌派出所的回访工作赞不绝口。考虑到农村留守老人较多,矛盾容易反复,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永昌派出所推出“三必访”制度,即矛盾纠纷必访、重点区域必访、困难家庭必访。社区民警每周雷打不动至少进行2次入户回访。在村民家中,民警认真倾听诉求,详细记录情况,并根据不同情形分类处理。
今年3月,兰思村赵家兄弟因土地归属问题产生纠纷,双方争执不下,现场气氛一度剑拔弩张。为从根本上化解这起家庭矛盾,民警多次上门回访调解。调解现场,民警带着双方坐在晒谷场上,没有严肃宣读法条,而是像唠家常一样,把法律条文用大白话讲出来。赵家兄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感慨地说:“民警把办公桌都‘搬’到家门口了,道理讲得明明白白,我们心服口服。”正是通过一次次耐心细致的回访调解,永昌派出所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目标。
深耕服务解心结,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在永昌派出所民警看来,矛盾化解不能止于“事平”,更要追求“心安”。随着永昌镇依托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水产养殖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热门选择,童山村的蟹农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然而,水域边界划分不清、养殖周期规划冲突、承包合同条款意思模糊等问题逐渐显现,导致蟹农间的承包纠纷频发,甚至出现多次报警、矛盾反复激化的情况。
为从根源化解矛盾,永昌派出所民警深入走访了80余户蟹农,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矛盾易发点,逐步总结出“三个一”工作法:每起涉农警情办结后,民警必须到塘头进行一次宣传普法,普及法律知识;给当事人送达一份风险提示函,提前告知潜在问题和风险;组织开展一轮周边治安整治,保障安心养殖。
现如今,这种服务已延伸至基层治理各领域,每到一户,民警除了回访矛盾纠纷,还会开展反诈宣传、安全检查、户籍代办等“打包服务”。独居老人家中电线老化,民警协调供电所立即更换;发现企业存在风险防控漏洞,通过“送法入企”督促整改;将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纳入“一户一档”动态管理……长久以来,村民们已经习惯在民警走访时反映各种问题,形成了“走访一次、服务N次”的良性循环,温暖了百姓心窝。
多元共治筑防线,让平安成果遍地生根
永昌派出所将警情回访机制深度嵌入基层治理网络,以“平安微信群”为纽带,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风险预警体系。永昌派出所牵头组建的“平安微信群”覆盖辖区1.4万户住户,群众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群里进行咨询和反映,民警会第一时间跟进处理。这些看似简单的互动,成为感知矛盾的“晴雨表”。
日前,瑞溪村村民王某在群里抱怨“邻居又在老地方倒垃圾”,这一信息立即触发了预警机制。原来,这起纠纷此前已调解过,但因为缺乏长效约束又“卷土重来”。得知情况后,民警迅速联动相关单位,在垃圾倾倒点安装上了监控探头,组织双方签订了《文明共居公约》,制定“卫生轮值表”,将口头承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制度约束。这种“回访摸排—风险预判—联动处置”的闭环,让村民们从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变身为主动治理的“参与者”。现如今,村民主动上报安全隐患、帮忙调解邻里摩擦成为常态,许多潜在隐患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从调解室的签字桌到田间地头的卷尺,从深夜叩门的手电光到微信群里的互动,永昌派出所凭借“警情回访”这把“金钥匙”,开启了基层善治的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