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警务信息 >要案点击

武义王宅派出所——山泉为笔,绘就生态共富新“枫”景

来源:宣传处(新闻办) 发布日期: 2025-11-06 14:55      浏览次数:

“河边有人下网,像是偷偷捕鱼的!”

清晨6点,武义县王宅镇的溪边传来一声低呼,村民老张一边观察,一边在“山泉枫警”微信群里发出语音。消息发出不到10分钟,武义县公安局王宅派出所民警与生态义警相继赶到,及时制止了非法捕捞行为。

这样警民携手、迅速反应的画面,在王宅镇越来越常见。王宅镇不仅坐拥连绵秀峰、清冽山泉,更藏有大量明清古建、百年古树与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这些“绿色家底”与“文化根脉”,正是王宅派出所“山泉枫警”品牌建设的初心与使命。

古檐下的守护 600年砖瓦“活”起来

    王宅镇的古村落群,以俞源村为代表,保留了众多明清时期的堂屋、祠堂和民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但也正因如此,这些古建筑常常成为一些游客“打卡拍照”的牺牲品。

去年夏天,几名游客为了获取“震撼”的照片,试图攀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峰堂”的砖墙。该门楼建于清代,砖雕细腻、结构精巧,却也十分脆弱。生态义警老陈巡逻至此立即上前劝阻,但游客不以为然:“我们就上去一会儿,拍完就下来。”

老陈立即上报情况,民警赶到后,先是让人安全下来,随后走上前,如数家珍般地讲起了“六峰堂”的历史——哪一块砖雕寓意吉祥,哪一道横梁是清代原物,哪些纹样代表家族迁徙的印记。他们边说,边指出墙体已有轻微开裂的痕迹:“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上去一下,可能300年历史今天就结束了”。

游客们听得怔住了,面露愧色,积极反省认错,并自愿成为临时文明宣传员,帮助民警向其他游客作讲解。事后,派出所不仅在此增设了“最佳拍摄点”提示牌与文明标语,还培训了一批熟悉本土文化的义务工作者作为“古村导护员”,让保护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认同。

仅今年以来,王宅派出所累计整改古村电路隐患23处,救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1只,劝阻游客攀爬古建筑行为3起,还侦破非法狩猎案件4起。古村依旧安静,但守护的“网”越织越密。

“漂流调解包” 树荫下的“解纷密码”

旅游火了,纠纷也多了——排队插队、票务争议、停车位争抢……王宅派出所干脆把调解室搬到一线,并精心配备了多功能“漂流调解包”。

7月的周末,在漂流点排队的两位游客因先后次序发生争执,民警迅速赶到,将两人请到树荫下,拿出了印有“平安王宅”标识的调解包。随后,民警一边从包里拿出矿泉水和折叠凳,一边招呼两人坐下:“天热容易上火,来,先喝口水,坐下慢慢说。”注意到其中一位游客手臂有轻微擦伤,民警随即从包里取出碘酒棉签帮助消毒处理,微小的举动让游客感到了身处异地的温暖,态度瞬间温和了下来。接下来,民警在倾听中捕捉情绪关键点,并以此为突破口,耐心劝说,不到10分钟,刚才还怒气冲冲的两人相视一笑,握手言和。这种既化解矛盾又传递关怀的“树荫下的调解”,已成为王宅景区一景。

这个看似普通的调解包,也成了“移动便民站”,里面除了基础物品,还备有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创可贴、碘伏等应急医用品,还放置了印有安全知识的宣传单和小扇子。今年以来,王宅派出所依托“漂流调解包”,成功调解旅游纠纷47起,成功率100%,游客满意度大幅上升。

警务春风入万家 激活共富“一池春水”

王宅派出所还将警务服务深度融入文旅产业链中,搭建起“警务护航+业态融合”平台,联合乡镇及文旅部门共同打造三大特色场景,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更实实在在守护了一方人情与风景。

在俞源古村的“平安讲解点”,民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执法者,更成了文化讲述者和法律普及者。民警小徐是这里的常驻讲解员之一,每次带队时,她总会一边讲述故事,一边穿插文物保护、防范盗窃等相关法规。

在非遗工坊,“安全知识小课堂”巧妙嵌入互动体验中。泥茶壶制作体验课上,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轻松记住师傅教授的防火、防盗要点。一位带孩子参加活动的家长感慨:“本来只是来做手工,没想到还顺带学了安全知识,一举两得!”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设立在农业采摘园里的“反诈采摘打卡点”。民警将常见的诈骗手段印制成趣味卡片悬挂于果树间,游客采摘时扫码即可观看真实案例短视频,完成3个反诈问答还可兑换一枚定制书签或水果优惠券。果农老赵笑着说:“以前光说反诈没人愿意细听,现在摘着果子顺便就把知识学了。我这果园成了‘安全课堂’,来的人多了,果子也卖得更好了!”

这些举措不仅延伸了警务服务的触角,更有效激活了乡村业态,探索出了“守护一片景、温暖一群人、带动一方经济”的共富新路径。

从守护古村的一砖一瓦、山林的一鸟一兽,到调解一线纠纷、服务一方百姓,王宅派出所借“山泉枫警”这支笔,以警蓝为色,绘出了一幅生态与人文、平安与发展交融的振兴画卷。未来,王宅派出所还将持续深化“警务+园区”“警务+新业态”等机制,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共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