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营风采 | >文学作品 |
花果山上的理想
张建明(金华市公安局)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蒋堂一中读书。学校东北角有大片高低起伏的山丘,山上长满了清一色的马尾松,偶尔也能见到几株不知名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至于水果树,则踏破铁鞋无觅处,为何一中人把它叫作花果山,至今还是个谜。
我们虽是学校第一批全日制高中生,但在当时取消高考的情况下,还要不要认真读书,居然成了横亘在我们这些莘莘学子面前的一道选题。所幸的是,我们中绝大多数人仍不抛弃、不放弃,认真学习。除了教室,花果山便成了我们学习的另一个乐园。
清晨,早读的同学们伴随着第一缕阳光,或独行、或结伴来到山上。他们有的席地而坐,有的轻声吟诵、有的静静阅读……
吃过晚饭,离晚自修还有一段时间,花果山也迎来了一天的高光时刻,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散步。不同于晨读的安静,此刻的花果山可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落日余晖将针状松叶镀上金色,也洒落在我们稚嫩又有些茫然的脸上。
大家边散步、边谈心,上至国家大事、下至个人前途,无所不涉及。我们畅所欲言、无拘无束,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故作深沉的矜持。此时,花果山成了我们这群涉世不深的少年放飞心灵的好去处。
十六七岁,正是爱做梦的年纪。在花果山上,我们一次又一次张开理想的翅膀。然而,随着毕业的临近,同样的花果山上,我们理想中渐渐多了普通工人、农民的元素。就拿我来说,我的姐姐已经当了工人,按当时政策,我只能去当农民。于是,我的脑海里浮现得更多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情景,也有了当个好农民的思想准备。
毕业不久,我就和许多同学一样立马下乡当了农民,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花果山上的深思熟虑有关。
恢复高考之后,当年在花果山上晨读的同学中有很多人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大学。我们班里也有五人上榜,进入浙江大学、浙江医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等学府深造。再后来,我们同学有的去了部队,有的进了机关,有的当了工人,也有的成了私企老板……我到农村后,由于工作扎实肯干,被大家选为生产队会计。不久,我又光荣应征入伍。退伍后,我进入了公安机关工作,直至退休。
同学们毕业后,他们成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改革开放为同学们施展抱负、实现人生最大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时光荏苒,一晃五十年过去了。也许现在看来,当年我们在花果山上设想的那些东西,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好好读书,还是要好好做个普通人,都难称之为理想,更登不了什么大雅之堂。
但是,它如花果山上的马尾松一样朴素、一样接地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实现后来的理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受益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