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警营风采 >文学作品

故乡的小桥

来源:宣传处(新闻办) 发布日期: 2024-03-21 15:23      浏览次数:

徐福祥(江南公安分局)

    离开家乡安徽太和已经25年了,时常会想起儿时的事,故乡的景,心头的常客是故乡的小桥。

故乡徐禅堂村的西边是大片田野,春来秋往,锄禾浇秧,麦绿豆黄,瓜甜谷香。田间阡陌溪渠散落,路和溪的交点,便是桥。

小桥下面是光滑的单拱涵洞,圆如满月,直径约摸两米,人可举手触顶。溪水自北向南从桥下流过,农人从东向西到田里劳作,本来两相悠然,但跟在大人身后的孩子,却在这里掉了队。

从北侧的浅草、野花边探脚下来,先看到的是清澈明亮的一汪潭水。这里本是一条狭浅的小溪,因为涵洞的存在形成了小小的“堰塞湖”,成就了独特的风景。周边的庄稼淹没了沟岸,枝叶低垂连水面,水底的石头清晰可见。偶有五彩的小鱼静“立”水中,纹丝不动,如凭虚御风。绿油油的水草丝带般随水微拂,抬头便是湛蓝的天空。

与桥洞相接处,水位陡然下降,形成一道晶莹的水墙,棱角分明。虽然水流涔涔不止,但望去却如凝玉一般。光脚进入桥洞,驻足处溅起洁白的水花,水底洁净无纤尘。孩童渐多,时而跨立,俯视小鱼小虾从两腿间游过;时而倚在桥两侧说笑,如地锅周边的贴饼。特别夏季,小桥“屏蔽”暑气,滋生出丝丝清凉。等我上学后,读到“清泉石上流”及“小桥流水人家”时,常心生喜悦,大抵由此共情。

春来,整个田野都弥漫着盎然生机,桥边的小草都显得特别兴奋。溪水中成群的蝌蚪涌到桥下,形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孩童们最喜欢的便是在溪边“拔茅烟”,茅烟是白茅根的花蕾,乳白若烟,紧裹在嫩绿的包衣中,如针似梭。拔茅烟是个技术活,嫩的稀虚若水,老的干絮如棉,力小拔之不出,力大脆嫩立断,但到最后,每个孩子总是都能吃到软糯微甜的茅烟。也有虎一些的孩子,揪住茅草底部硬拽出一把白茅根来,在溪水里涮一下就放进嘴里嚼。那年月,大白兔奶糖是城里孩子的专利,乡下的孩子大多在大自然中寻找甘甜。

秋高气爽,是孩子“拾香不溜”的季节。香不溜是老家的土话,俗称香姑娘,或灯笼果。香不溜果儿成熟后会坠落在株秧下,色黄如金,质润如珠,拾起来剥开塞进口中,甜入胃肠,香沁心脾。三两个孩子常一起从小桥出发,顺着沟渠、田埂搜寻成熟的香不溜果儿。不觉寻出数里地,直到日落霞升,村头响起父母嘹亮的唤儿声,才依依不舍往家挪。

多年后,我在超市看见包装好的香不溜,总忍不住取一盒放进购物车。付款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挑出一粒含入口中,实话说,香难溢口,甜不入心,偶遇干瘪的,满口麻涩,不似儿时口味。虽然意难平,但每次遇到,总忍不住买一盒。

今年有幸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过年,拖家带口,多在县城活动。我抽了个傍晚,回到村西头,记忆中无边的麦浪已被茂密的苗木林取代,哪里还望得开眼去?恰遇已经白了头的二叔,寒暄之后热聊起了陈年旧事和乡村巨变,距离小桥还有半里路,竟然没能成行。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最后放下了执念?或许,时过境迁,乡愁难慰,魂牵梦绕的东西,放在心头,才是最好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