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警营风采 >文学作品

民俗中的“年味”

来源:宣传处(新闻办) 发布日期: 2023-02-20 15:52      浏览次数:

费泓淳(浦江县公安局)

多彩民俗,热闹非凡。春节期间,大红灯笼将浦江老街装扮一新,迎会、板凳龙、擂马……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人目不暇接,在喜庆热闹中,透露着传承千余载、独具江南特色的浓郁年味。

浦江迎会,又名“抬阁”。相传,起于宋代,盛于明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综合了戏剧表演、音乐演奏、杂技体育、扎制雕刻等多种艺术的移动桌上的艺术珍品。

迎会有“人会”和“纸会”“人纸合会”之分。“纸会”是用竹篾缚成人形,用纸裱糊后再绘画,装饰成各种戏剧人物,造型独特,工艺精细。表演时则由一人隐于桌下,用细线牵拉人物各关节部位。“人会”则是由三五岁的孩童,扮演活灵活现的戏剧故事或神话传说。

孩子们在特制会桌的铁架上凌空而立,不断变幻造型。会桌一般由多名强健汉子抬着行走,行进时惊险异常,被中外友人称为“中国一绝”。“人纸合会”则是会桌上的人物有真人也有纸扎的,增加“会”的观赏性,讲究和谐统一、真假难辨。

浦江板凳龙俗称长灯,是用一块块凳板串联而成的游动龙灯。在唐代孕育,宋、元时成熟,明、清到达鼎盛期,改革开放后得到弘扬传承。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部分组成。根据龙头造型分仰天龙、俯地龙等大类。龙身由几十节几百节板凳串联而成,因凳板上设置的造型分别取名为方灯、酒坛灯、字灯等11种。

灯舞有麦饼团、剪刀箍、甩尾巴等十几种阵式,变化多端。一条浦江板凳龙几乎就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游动起来的灯舞兼有粗犷、细腻、奔放、严整的风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起源于宋,盛行于清,浦江“擂马”是一种底部配有车轮,方便演出的马灯。除以马灯为主外,擂马还有各种祥兽灯,如灵虎灯、麒麟灯、吉象灯等。擂马灯的灯架由竹篾扎成,再用红、白、黄等颜色宣纸剪成毛发,贴满全身,表演时配以锣鼓声,以“走马灯”的形式展现擂马的魅力。鸣锣开道,龙虎大旗、长旗、彩旗迎风招展,什锦班配乐压阵,阵式多样,场面壮观,颇具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