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互动 | >预警防范 | >预防经济犯罪 |
看看这些诈骗伎俩 和套路说再见
6月29日是全国反诈骗宣传日,东阳市公安局开展了一系列反诈骗宣传活动。昨日,记者从市公安局反诈中心了解到,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反诈骗意识和能力,反诈中心除了在商场、学校等人员密集区摆放展板、发放防诈骗宣传资料等传统形式的宣传外,还制作了防范通讯网络诈骗宣传视频,在户外持续滚动播放,并通过网格员、辖区民警等到学校、农村、企业等地和群众面对面讲解,以及在大型商场语音播报防诈小知识等方式,扩大宣传面,提醒广大居民群众提高警惕、强化防范意识。通过民警的“话匣子”,守牢百姓的“钱袋子”。
反诈中心的民警通过我们身边真实案例以案释法,进一步让大家懂得辨别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通讯网络诈骗手法,学习防范方法提升防范意识,杜绝上当受骗。
刷单类
案情简介:21岁的姑娘小美在我市一家单位实习。4月4日下午,她在上网时看到一则“学生兼职群”的信息后,加入了那个QQ群。有网友加小美为好友,说是做淘宝刷单的,拿佣金赚钱。小美学习了刷单流程后,成功刷了两单,一单为1598元,另一单为485.8元,钱都是从她支付宝余额里扣除的,可她并没有挣到所谓的佣金,而且本金也没退还。小美和对方交涉,要求退款,但对方坚持要求她继续刷单。她和网上的一个商家联系后,得知自己被骗了。
手段揭秘:此类诈骗受害人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家庭主妇。犯罪分子先通过建立各种兼职群发布刷单信息、步骤、工资来骗取受害人信任;刷前几单时为了获取受害人信任会如数返还货款并附上佣金;以本金越大佣金越多诱使继续刷单;以系统故障等借口搪塞无佣金疑问;掏空钱袋拉黑消失。
提醒:网上刷单99.99%都是诈骗,且刷单本身就属于违法违规行为,千万不要因为一点蝇头小利就加入陌生的兼职群,牢记任何要求垫资或充值的兼职都是诈骗。
杀猪盘套路
“杀猪盘”,是当下最厉害、直接可以让人倾家荡产的骗术。先养后“杀”,主要针对股民,先交友,推荐炒股老师讲课,群里的托烘托气氛,达到一定信任度后引入“高回报、稳赚”的博彩、虚拟币、期货等理财平台,小额回报或封盘引诱受害人不断加码投资,最后血本无归。
第一步,寻找目标
首先他们会寻找有一定经济基础,对感情有所需求的人当做目标。
第二步,取得信任
骗子会在添加好友之后,频繁与人聊天,让你对其产生信任,有些骗子甚至会对你关怀备至,与你确定恋爱关系,让你对他或她的信任更深。
第三步,怂恿投资
等到关系稳定,骗子便开始怂恿你在他们自制的平台购买股票,大多数人就会试着小额投入几笔,骗子会通过后台操作,让你小赚几笔。
第四步,大量投入
当你尝到甜头之后,骗子会声称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个股票APP的规律,只要跟着他(她)投资稳赚不赔。这时,你已经深信不疑,便往平台里面大量投入。
第五步,无法提现
等到受害人投入大量金额之后,看到平台金额并未增加,准备将里面的金额提现,发现提不出来。
第六步,销声匿迹
再想与对方交涉时,骗子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等到受害人恍然大悟,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钱已经进入骗子的口袋了。
购物退款类
案情简介:市民王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是淘宝客服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其购买的化妆品有质量问题可以双倍赔偿,且钱已经退到了她的支付宝,可打开支付宝备用金进行领取。王女士打开支付宝发现里面确实有500元备用金。对方称,化妆品的两倍价格是138元,需要王女士退还362元。
王女士不知道这500元其实是自己的额度,以为真是对方转给自己的,就按照对方要求,将362元转给对方。
随后,对方又以申请通道关闭失败等理由,让她先后从蚂蚁借呗和微粒贷分别借款9999元和6000元。对方谎称自己是蚂蚁金服的工作人员,说这些借款无需本人还款,并让王女士把钱款转到了指定账户。直到联系不上对方,王女士才发觉被骗。
手段揭秘:冒充购物平台客服进行联系;告知购买的商品有问题可申请退款;让点击链接或下载APP申请退款;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凭受害人填写的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银行卡内的钱骗走。王女士的遭遇实则是网络购物诈骗的升级版,利用一些人不了解支付宝备用金功能,让人误以为“备用金”是商家的退款而上当,其实备用金是类似于花呗的透支额度,使用后必须归还。
提醒:网购退款请通过正规渠道,要求私下转账的都是骗子。不要点开陌生链接,不要透露银行卡密码、手机验证码等个人信息。
网络贷款类
案情简介:在城区上班的25岁小伙小伟接到一个电话后,决定网贷5万元,添加了代办客服的QQ。小伟根据对方发来的链接下载了一个APP,他在APP上填写了身份及银行卡等信息后,通过了贷款申请审核。
之后,“代办客服”提出,要收3000元的手续费才能提现。小伟转钱过去之后,对方又以小伟信用太低,要提高信用等级和缴纳“大额交易保证金”等名义,骗走了19万余元。
手段揭秘:网上填写贷款信息;接到贷款公司电话;个人贷款资料审核;审核通过安装APP;征信不好做银行流水;放款前需要先缴保证金、手续费、解冻费等费用。
提醒:若需贷款,要到正规的金融机构办理手续。无抵押贷款公司同样需提供收入证明、纳税证明等手续,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当面办理。对于那些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媒介发出的贷款讯息,务必提高警惕,尤其要牢记不要向对方的账户里转账汇款。
共享返利类
案情简介:张先生在刷微信朋友圈时,被一条有关共享充电宝投资APP的广告吸引,随即添加了信息中的网友。对方称:投资一个Wi-Fi充电宝为200元,每天收益10元,持续时间为一年;投资5个Wi-Fi充电宝为1000元,每天收益50元,持续时间为一年……以此类推。张先生注册了一个账号,投入200元。投入后,张先生确实拿到了每天10元的收入。
此后,张先生追加3000元投入。可次日欲提现收益时,APP已经打不开,账号中的3200元钱也没有了。
手段揭秘:骗子先给受害者一点甜头,以“投资少收益多”为诱饵诱使受害者上钩,之后让这些尝到甜头的人替他们在微信朋友圈做推广,并通过推荐有奖的方式鼓励其拉更多人入局,待时机成熟,骗子就卷款而逃。
提醒: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微信好友,在与对方交流时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若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发“投资有收益、消费返利”等广告,务必提高警惕,即便是熟人发的也别轻信,因为发朋友圈的熟人也未必清楚广告的真假。
冒充熟人类
案情简介:某企业财务上班时收到一封冒充老板群发的“工作安排表”办公邮件,要求公司财务创建一个公司内部办公QQ群,特别提醒“先不要拉任何人进群”。老板以业务需要指令财务现金转账汇款,财务未核实老板身份,便将数百万元转账至陌生账户。
手段揭秘:冒充公司老板群发邮件,拿到公司财务、出纳或管理人员QQ信息及公司办公QQ群号;以“老板”名义加入公司办公QQ群,或者将公司财务人员拉进提前设置好的网络诈骗群;冒充老板身份,以“正在开会,不方便接听电话”的理由,指令财务向“客户”转账汇款进行诈骗。
以受害人的领导、同学、朋友、老师等面目出现;将微信或QQ的头像、签名等资料改成和受害人的熟人一模一样,以各种理由向受害人收钱。
提醒:在任何汇钱、转账行为前,都要先仔细核实对方的身份;打款前要打电话或当面确认对方身份,对突然组建的工作群和新好友申请,请务必警惕。
蹭热点类
案情简介:住在我市吴宁街道的陕西女子李玲(化名)在玩微信时遇上了一个“贵人”,对方自称是上海某集团的老总,他们集团正在负责一个政府项目,根据国家政策,在疫情过后政府要资助贫困待业人员,具体由他们集团实施。一旦成为资助对象,将获得国家财政发放的50万元资助资金,决定给李玲申请一个名额,但办手续过程中需提供1.93万元的安全保障金,这笔钱将来可以全额退还。深信资助一事的李玲通过手机银行将钱转到对方银行账户里。转账后,对方又要她再转账5万元钱增加银行流水,此刻她才知道自己受骗上当。
手段揭秘:利用当前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诈骗,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制”设计圈套。
提醒:不要向个人微信、支付宝、银行账户直接进行转款汇款或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谨防受骗。
投资理财类
案情简介:横店资深股民老沈在网上看到一则广告:每日免费推荐股票,准确把握大盘走势……老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添加了老师微信。在老师的推荐下买了几只股,没想到真的小赚了一笔。之后,老师将其拉进一个微信群,并在群里极力推荐成员们在某平台上购买北极币。“买得多,赚得多,几天就能翻倍!”看到其他群成员每天在群里讨论买北极币赚了钱,老沈不禁心动了,试着买了一些,没想到,过了两天便翻倍。放下戒心的老沈陆陆续续投入了100多万元,当他要提现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拉黑。
手段揭秘:花名“杀猪盘”。这种群里40个人,39个是骗子;打着“高回报、稳赚”的幌子推荐所谓的博彩、理财平台、股票等,前期通过后台操纵让受害人获取少量收益以引诱受害人加大投资,一旦受害人继续投资到一定金额或醒悟过来时,不法分子随即卷款消失。
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夜暴富是陷阱,切记不听、不信、不转账。
冒充公检法类
案情简介:市民卢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是中国建设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说卢女士的信用卡被透支。卢女士解释自己未办理过建设银行的信用卡时,对方回复是卢女士的个人资料外泄,有人冒用她的身份证透支了1.2万元钱,可以联系上海市松江区公安局开证明。“警官”称卢女士是A级通缉令里的逃犯,还让她登录“上海市第六人民检察院”的网站。卢女士在网站上发现一张刑事逮捕令,有她的姓名、身份证号、居住地、身份证上的照片等。慌了神的她为证清白,七拼八凑了40万元转入了骗子所谓的“安全账户”中。
手段揭秘: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事主信息,骗取信任;假冒“公检法”机关人员,制造假“通缉令”、假“警官证”等恐吓受害者,让受害者产生恐慌心理,判断能力随之大幅下降;要求受害人将银行卡里的钱先转入“安全账号”,或者填写银行卡信息、提供验证码等,让受害者自证清白,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提醒:公检法机关不存在安全账户或核查账户,不会通过电话、网络通知涉案人核查资金、下载APP和提现转账汇款;公检法机关办案会当面向涉案人出示工作证件或相关法律文书,不会通过微信、QQ、传真、邮寄等形式发送展示相关法律文书和个人工作证件,逮捕证、传票和涉案信息均无法通过互联网查询。
交友类
案情简介:吴宁街道60多岁的周大妈通过一个微信群认识了自称是美国军医的安东尼。一开始,周大妈和安东尼就是普通日常聊天。连续热聊了数天后,渐渐互生好感。之后,安东尼向周大妈求助,说他的儿子需要1万元钱看病,叫周大妈先借给他应急。周大妈没多想,当即通转给对方1万元钱。
此后,安东尼说要和周大妈结婚,寄了钻石项链给她,但海关要收取一笔清关费,需要用人民币缴纳,让周大妈先交一下。周大妈将3.5万元“清关费”转给了对方提供的账户。后来,安东尼又叫周大妈交一笔特殊清关费,要是不交,被海关查就要逮捕她。此时,周大妈才意识到自己受骗上当。
手段揭秘:借婚恋交友的名义频繁联系,与受害人建立关系;以各种理由拒绝见面;得到信任后,以手机没话费、想见面没路费、家人生病需要钱等理由借钱;有的还会以介绍受害者投资、进入赌博网站等方式,骗取大额钱财。
提醒:网络恋爱、交友需谨慎,千万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陌生人的信息,交流中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尤其是涉及钱财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切莫轻易转账汇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