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互动 | >预警防范 | >预防经济犯罪 |
涉案金额3.8亿元 八成嫌犯未满30岁 一数字货币诈骗集团覆灭
“区块链”等同于数字虚拟货币投资?为何一旦“入金”就遭到“锁仓”?原来,这背后是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庞大诈骗集团,以投资数字货币可获取高额回报为诱饵,骗取客户资金,诈骗金额达3.8亿元,被害人达3000多。记者昨从东阳市检察院获悉,该院对95名嫌犯以涉嫌诈骗罪提起公诉。
A 高档写字楼
为诈骗提供“办公场所”
从2018年5月开始,以夏某为首的犯罪集团在安徽合肥一高档写字楼内成立总部,在境内的安徽省、深圳市,境外的马来西亚等地先后成立分公司,这些公司虚构从事区块链技术开发,有数字货币发行资格,研发了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公司选址优越、装修豪华,组织架构完整,行政、财务、招商接待、技术运营、客服等部门设置齐全,还有专门的讲师团队和代理商。凭借光鲜的外壳“招募”到了许多金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年轻人。
“我在公司里做的是服务器维护工作。”据嫌犯储某供述,2018年5月,夏某找到他,称要在深圳成立一个软件开发公司,由储某做法人代表。“我们公司开发平台都是老板跟运营部决定软件运行模式,然后交给技术部把相关功能的软件开发出来,确定可以运行之后就让客户下载、登录使用。”储某交代,客户首先需要充值购买USDT虚拟货币,再用USDT币购买公司自己发布的虚拟货币,一旦买入该公司的虚拟货币,就会进入锁仓期,半年内不能交易,只能看见虚拟货币每天的涨跌。
经查,平台后续会通过设计好的功能模拟自动交易,配合讲师,操控数字货币涨势以稳住客户。
B
代理商拉拢客户
直播“讲师”诱导投资
平台有了,客户从哪里来?审查发现,该诈骗集团通过发展和培训代理商,由代理商、业务员等冒充证券公司工作人员,通过微信、QQ等方式拉拢客户,并推荐“股票分析师”。“讲师”一开始分析股票知识,后唱空股票市场,谎称投资数字货币可以获取高额回报,与代理商、业务员互相配合,诱导客户到公司开发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进行投资。
“我原来是自己编程做一些指数分析的小程序,然后在技术层面上讲解股票。”2018年10月,从事直播间讲师职业的段某经人介绍,到该犯罪团伙吉隆坡公司做直播间老师。段某说,自己工作了两个月,察觉到这是个诈骗团伙,就拿着2.2万元工资离职了。
从微信、QQ群到直播间,投资人最终将资金投入诈骗集团先后开发的多款数字货币诈骗软件中。若有客户投诉、报警等,平台则会安排返还部分资金以稳住对方。
2019年开始,该犯罪集团为逃避打击,逐步将财务、技术、运营、招商等关键部门人员转移至韩国、马来西亚等地,继续实施诈骗活动。
员工们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分公司,发现工作时间较长却只办理旅游签证,同时出行时间、范围严格受限,不允许使用个人微信,不允许告诉家人上班地点,统一使用Skype等聊天工具办公,并要求隐瞒真实身份等,否则就要罚款。
部分涉案人员在确认从事诈骗工作后便自动离职,可更多人却选择留下。2019年6月开始,该犯罪集团涉案人员陆续被抓获。
C 毕业生网上求职
简单面试后“秒过”
汪某2018年7月毕业,当月,她在求职网站上挂出自己简历后没几天,就收到面试短信。“公司财务部负责人就简单问了我一下财务会计方面的问题就让我通过了,我的岗位是结算专员。”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汪某就发现了公司有可疑之处,一般客户打入资金的第二天,代理商、直播间、平台即按一定比例结算分赃。
工作了7个月,汪某到手工资3万多元。此时,公司让员工们出国到马来西亚工作,汪某没有出国工作的意愿,就离职了。
眼下,该犯罪集团中有大批年轻人因涉嫌犯罪身陷囹圄,初入社会的他们急切地四处求职,却一不留神步入了犯罪的深渊。
检察官提醒:“后疫情时代”要警惕数字货币诈骗等网络犯罪,不要轻信所谓的“专家”“讲师”和高额回报的投资,要通过正当途径投资获利。应届毕业生们更加要守住底线,擦亮双眼,明辨是非,谨慎求职。一旦发现所从事的工作有诈骗、传销等犯罪嫌疑,应保留证据,保护自身安全,及时离职并报警。
本报记者 胡哲南
(线索提供:吴爱晶 王蓉)